树洞岁岁不知春

不知所云的玩意儿
我随意写,您随便看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是个子博客,管理者@竹原三河
专门丢SCP基金会相关内容
偶尔有影评书评掉落

《降临》:**,智障

作为《降临》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的读者和粉丝,我对这部改编电影是相当不满的。

《你一生的故事》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特德·姜,一个拿尽了世界科幻大奖的牛逼哄哄的名字。而科幻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绝大部分此类小说在其立意上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的“点子”展开:一种设备、一项技术、一门理论、一个不同寻常的物体,诸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克拉克的拉玛飞船、大刘的宇宙社会学和二向箔等皆是如此;而特德·姜另辟蹊径,他选择的切入点是相当冷门的——语言学。很不幸,这个点子(同时也是全文的最精彩内容)的核心创意在电影中几乎完全没有得以体现,这种难受劲儿对于一个原著读者来说堪比红烧排骨里忘了放排骨,因而我个人很失望地认为,这部电影的改编可以说是失败的。

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电影完全扭曲了原著理论中自洽的逻辑。《你一生的故事》提出的科幻思想稍有晦涩,从语言学为切入口,经由严密的逻辑推导,最后甚至上升到某种哲学的意味。但不管其理论对于人类的思考方式如何难以想象,起码还给出了层层递进、逻辑明确的推理。而电影中对应的内容,即:女主是如何能预知未来的,则完全没有给出一个有力的解释,使好好的一部科幻片硬生生拍出了超能力大战外星人的魔幻感。

原著里对于女主得到预测未来能力的解释,大意可以概括为“在经过长时间对七肢桶文字(七文)的学习、理解、改变思维方式后,在某一瞬间顿悟了七文的并行式思维方式,并由此跳出了时间线,能看到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是,这听上去很神棍,但跟随原著里一步步推断下来,会发现这有符合逻辑的可能(再说我们谁也没有并行式思维来证伪这个理论)。

因此,根据原著解释,女主获得预测未来能力是深入学习七文后的某一瞬间,而电影里变成了刚看到七文后不久就能够看到未来,而且她自己并不明白看到了什么。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电影里女主的能力实在很像一种玄学,即“和七肢桶接触后就拥有的超能力”,而电影把原著中的推理过程(即男主作为“物理学家”的理论研究)全部删除更加深了这种混乱的印象。

讲道理,编剧这样改大概是想强行降低理解难度,从“科幻读者”受众推广到普通人群,因此删掉了男主理论的整段内容而改线走了另一个结局。但悲剧的是,核心概念“女主预知能力”的逻辑不仅从一开始就没有架构好,在临近结尾时更是雪上加霜,编剧肆无忌惮地滥用能力(从老将军那里套话),完全把女主变成了超能力者,产生了科幻与魔幻混搭的荒诞风格。所以说不要仗着有个“预知”的字眼就玩成了外挂啊编剧同志!原著的“预知未来”和你理解的那个字面意思根本不一样好吗?!所以我不得不怀疑编剧没看过原著………………

核心概念逻辑崩塌至此,全片的剧情混乱也是可以想见的了。《你一生的故事》原文是一篇行文如潺潺细流般平静淡然的小说,而电影《降临》由于改了故事走向,结局仍然回到了非常美式特色价值观的个人英雄主义……我也是真的醉了……讲道理这片子如果正经按原著拍估计得拍成个小众文艺片,但原剧情足以保证拍出质量很高的片子,失了票房得了口碑,科幻粉也能得偿所愿;现在强行修改逻辑和剧情回归主流,但又不是标准的商业套路片,普通观众看得逻辑不清云里雾里,原著粉丝慕名而来被气得骂娘,简直是两边不讨好。 而看电影前要不要读原著也成了个艰难的选择:读原著吧,那就干脆别看电影了否则能被气死;不读吧,这么逻辑不通的电影真的看得下去吗?

盘点一下其他的改编:

七肢桶降临地球时引发的平民群体性混乱,原著中只字未提,电影里花了不少篇幅。这倒是无可厚非的改动,毕竟电影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方式还是有蛮大区别的,这些内容能增加可看度。

原著里与七肢桶的交流简单极了,并不是面对面而是远程交流;电影里改成了费好大力气进入到飞船内部直接交流。同样无可厚非,渲染了人类进行第一类接触时本能的恐惧嘛,还是增加可看度。

女儿的死因由登山摔死变成了疑似癌症病亡。毫无影响的改动。

省略了对七肢桶语言A的研究和男主的研究。前者关乎篇幅无可厚非,后者关于主旨逻辑,唉,不提了。

男女主搞到一起的方式。关于电影里女主的“超能力”已经吐槽得够多了,“因为我预知未来看到你是我丈夫所以我们要在一起”这种逻辑……行吧,女主你高兴就好:)

最大的不同或许算不上“改编”,因为原著没有明写,也同样跟核心设定有关,即“七文”的样子。读原著时我想象中的七文是由大量线条组成的,没想到是电影中的圆圈+色块,讲道理这种类似水墨的效果女主真的能徒手画出来吗??还有最大的bug在于七文的句子是没有独立单词的,原文描写是“我们无法从它们的 一个句子中分析出简洁的主谓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一个七肢桶爱往一个句子里塞多少七文就可以塞多少,粘成一大团,这就是一句。……一句文字、一段文字、一页文字,其间的区别只在于这一个大团有多大面积。”而影片后段爆炸前给出的满屏七文中,很明显每个单词是分离的,这完全脱离了七文设定的原貌。当然这个同样与核心逻辑有关,电影已经把逻辑改得乱七八糟,我大概不需要再纠结这一点了,摊手.jpg

牛逼的中国人。我倒是不知道我们兔子什么时候这么牛逼了连俄罗斯都收了当小弟……这回美国人很明显是在传递把我们当假想敌的信号嘛,不造隔壁毛子发现反派终于不说俄语了有没有很欣慰啊。还有那啥商将军真是太智障了,作为一个牛逼哄哄的将军你怎么能这么没有主见呢?被开挂的女主一说就服也就罢了,你居然还在一年半后跟(一看就一脸懵完全不知状况的)女主完整地复述了你当时的话……这真是上天赶着送上来的外挂啊!这美国人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啊,我是服了(滑稽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原作粉,我对这部改编电影还是相当失望的,并没有看到任何想看的内容。讲真,如果你看完电影后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MDZZ,真心推荐特德·姜原著《你一生的故事》,非常精彩,非常震撼——“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还有,你的一生。”

那么好的原著,真的值得认认真真地改编一次,结果编剧把所有外星人片应该有的元素都塞进去了,就是忘了塞原著的,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

一些补充:关于《你一生的故事》(剧透预警)

《你一生的故事》的文字风格,如我上文所说,淡然如潺潺流水。这是一篇非典型的、几乎没什么明显起伏和高潮的小说,全文的叙事语气理智、平静而怀恋,而当读者随主角一步步推理至最后的结论时,才能顿悟行文中淡淡的隽永感和宿命感从何而来。这不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小说,但它的宁静、缓缓流淌,却恰恰像极了我们的——一生。

事实上这篇文章的结构还是非常好理解的。全文由两条时间线不停穿插:一条是线性的,描述了女主从七肢桶降临到七肢桶离去这个过程中的事件,时间轴笔直地向前,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线A”;而另一条是非线性的,它截取了标题中“你”,即女主的女儿,其一生中的各个时间段并跳跃地叙述(而非仅仅倒叙或顺序),将其标记为“时间线B”。这两条线在原著中以BABAB的形式分段出现,只要弄清这一点,初步阅读还是很轻松的。

而理解的难度在于,读者(和观众)在刚开始时都会下意识地以为时间线B是过去,而非未来。电影中对B的处理方式是让女主做梦、疑惑于B的画面究竟是什么,(这可能会让纯观众误以为女主失忆之类的),这和原著中的描述大相庭径(因为电影改了逻辑,此处不再赘述)。

原著的时间线B中全部运用了将来时,“我还记得未来的那一天,那是你十六岁那年”、“以后,你上高二的时候”,这是不符常理的表述,“记得”与“未来”连用,乍一看是十分怪异的。也因此,读者能从一开始就疑惑时间线B的真相,并最终顿悟原来这是未来,而非过去。被电影剧透了的观众大概很难体会我最终领悟“B中女儿的父亲就是A中的男主”时醍醐灌顶的喜悦,作者的悬念确实做得相当高明。

理解了这两点后,阅读这篇小说还是挺简单的;而当读完全文再回看时,我才恍然理解了作者为何要选择AB切换的形式:对于叙述人“我”,也就是女主来说,所有这些片段在她脑中都不过是一瞬间的闪现,也就是原著中描述的“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过去与未来在女主眼中是嵌套并存的,她在彻底领悟了七文所用的思考方式后的那一瞬间,时间线(也就是小说里叙述的所有情节)在她眼中已然彻底断裂,打散并重叠在一念之间。而整篇小说这样双线交叉的叙事方式,正是在努力试图还原女主那一瞬间的思绪。想通了这一层再回看,才不禁感叹原文是何等的意味深长。

关于我理想中的电影改编(脸大YY一下:P),也就是我上文所述的,完全还原原著,彻底拍成文艺片的效果,毕竟原著那AB跳跃的时间线变成画面交替大概会显得很艺术性。并且AB之间应该尽量减少交流,完全不是电影里现在这样“女主疑惑于时间线B的画面是什么”,这根本上违背了原著逻辑的本意。

知乎评论区有知友提到了女儿的死因改得好(由登山坠亡变成了疾病离世),“既解释了最后男女主的分手,又补上原作的一个大bug”。对于这一点我想为原著辩解几句,在我个人理解中,原著选择“登山坠亡”这样的“偶然性事件”而非“绝症”这样有一定“必然性”的事件,和作者在原著中没有交代男女主为何离婚的所谓“bug”是出于一脉相承的思路。我在阅读原著时完全没有疑惑于男女主为何离婚,原因有无数种,可能是外遇也可能仅仅是随着时间流逝失去了爱情的悸动,这都很正常。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原因,男女主的分合、由此推及到所有人类个体的悲欢,仅仅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和作者原文中淡然的宿命感的氛围是一致的。离婚是生活,意外也是生活,这些仅仅是生命长河中、必然经过的一部分而已。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啦,电影中的改变确实增加了某种必然性的悲壮气质,对于电影的抒情效果也算某种铺垫吧。

知乎答主@乌拉拉 在他的回答中关于这一点的解读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表达方式比我这种啰嗦半天的人精简又准确了一万倍:

作者:乌拉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89467/answer/1422461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女儿的一生”的段落里,有几处非脑残粉很难发现的细节更改。这些改动在我看来极为关键。

1,女儿在原作中因为死于登山事故,在电影里改成了因为“Unstoppable”的疾病病逝。

2,原作主角和丈夫的分手是因为感情和平分手,两人又各自有了伴侣,两人之间没有了爱情。而电影里是女主告诉了丈夫女儿会夭亡,丈夫无法接受而阵痛分手,两人的爱情本身还在。

改动2是基于改动1的,因为如果丈夫知道女儿会“死于事故”,那么他必然会去阻止事故。所以他要么不知道事故,要么无法阻止死亡(绝症)。

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头的地方?我留着后面再讲。

这些改动构成了与原著故事很不同的“女主角的未来”

原著:主角与物理学家相爱,结婚,生下一女。婚姻在持续数年后因为爱情,生活等原因解体,离婚。然后双方有了新的伴侣。女儿长大,二十五岁时死于登山事故

电影:主角与物理学家相爱,结婚,生下一女。因为主角透露了自己能知道未来,告诉了丈夫女儿会绝症而死,丈夫无法接受主角明知女儿未来会绝症,依然让她出生而离婚。女儿死于绝症。

你会发现,在原著故事中,主角能洞察未来这个关键因素,似乎并没有影响她未来。比起电影,她的婚姻生活更平凡,也要更不幸。而电影中,婚姻生活则直接受到了洞察未来能力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也深究起来更让人迷惑的点。

不懂七肢桶语言,不能洞察未来的丈夫在电影剧情里不能接受主角的选择而离婚,因为如果让他来做选择,他不愿意有这样的未来——女儿会夭亡。他会根本不生这个女儿。

原作中的主角呢?明知婚姻不会长久幸福,明知女儿会“死于事故”。自己的未来没有那么美好,她没有“改变”。

而电影则把主角没有“改变”的未来伤害大幅减小:婚姻本身的爱情基础是深沉的,没有消亡。女儿的死亡是Unstoppable的。不是可以把女儿锁在屋里不让去登山就能避免的事故。

这才是整个电影最大的更改,也就是我认为完全摧毁了《你一生的故事》神韵的地方。

为什么原作里面女主角知道自己的未来有痛苦和不完美,甚至最大的痛苦,女儿的夭亡意外是自己可以轻易阻止的,但她却什么都没做,只是迎接一切的到来?
 

最后附上原著全文:你一生的故事。这个电子版最大的问题是排版,实体书上每次A和B的时间线切换中间都是有空行分段的,但电子版全部连成了一片,大概会造成一些阅读不便。另外唯一的问题就是实体书中在男主讲解第一个物理定律时附上了两张图辅助理解,电子版也没有,可能会增加理解难度。

全文才三万字,真的不长,耐心读一读吧,是个好故事。

评论(32)
热度(15)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树洞岁岁不知春 | Powered by LOFTER